近日地鐡禁止大提琴入閘事件鬧得很大,但我想講其實上年我都試過一次帶一張5X2尺的噴畫坐地鐡,當時我知道過大的,入閘是都怕D地鐡人員見到走來阻止,但如果一塊噴畫要call車由塘返青衣,真係好吾化算,所以未偷搭地鐡囉!
但其實全程有點怕,雖然是非繁忙時間,但都很多人的,全部有位都不敢坐,怕比人吾小心撞爛就大獲。
以前地鐡係有個位給人度件行李有無超大的,但現在就拆了這個位。
其實地鐡是有這條規例,但一直無人捉,現在才捉,怎會不給人鬧。
如果要捉,就要捉埋水貨人才公平,捉埋違規的人,如果只捉學生,就未免有點兒大蝦細,但如果放寬的話,都需要有尺寸限制,免得水貨客有機可乘。
2015年9月28日 星期一
2015年9月22日 星期二
香港最後的布市場 — 深水埗布市場(欽洲街小販市場)
起樓,起樓,起樓。
建商場,建商場,建商場。
把小市民推入一幢又一幢的屏風樓居住。
把小商戶推進一個又一個的商場做生意,太貴的租金,頂不到,就由大財團接手。
這就是發展?這就是香港特色?這是是我們香港人想見到的變遷?這就是政府為人民做的事?
一個香港唯一一個碩果僅存的布市場,年尾就要關閉,這是香港人想見的事實嗎?
可能對很多香港人而言,對這個布市場沒什麼了解,不是學生,不是手作人,不是與工作有關的人,可能連香港有一個布市場都不知道,不清楚。
但對我們默默與這布市場牽上關係的人而言,這不但是一個布市場,還是一個尋寶的地方,更是一個人情味更濃的地方。
還記得有一次,走入去外表全不起眼的布市場裏,我選了一款布,想自製一個袋,我正在想買多少布才足夠,阿姐已經知我想點?介紹布料的質地,還提我幾多碼就夠了,最後還同我講,這個檔口不是我的,老闆走開,我幫他收住錢,對他人檔口的貨物熟識程度尤如自己的檔口,試問如果大家不是有在份同心,又怎能做到。
這個珍貴的布市場,是否因為發展就一定要拆?
這份難得的人情味,是否因為發展就要催毁?
荃灣有一個地方叫鱟地坊臨時街市,之前都是鐡皮屋,都是環境差,在前一兩年,政府拆了,但他們沒有起樓,是重建一個全新的市場,入面雖然沒有冷氣,但有風扇。入面有平租的(但看位置),亦有略貴租金的,但裏面買的貨和以前沒有分別,以前的商戶一樣存在,亦有新的商戶入去做的,環境變了,但地點無變,那份味道都沒有變。
為何荃灣做到,深水埗做不到?
香港碩果僅存的布市場,亦可以變成旅點吸引手作旅客,就如外國的魚市場,市集一樣,可以吸引世界各地的手作人,不只國內人,外國人亦可吸引到。只要政府願意做,願意走多一步,願意想多一步,就會有千萬的理由在原址保留下來。
就算搬走了,就算再覓址重建,但已經不是那個布市場,拆了那種味道。拆了那份感覺。
建商場,建商場,建商場。
把小市民推入一幢又一幢的屏風樓居住。
把小商戶推進一個又一個的商場做生意,太貴的租金,頂不到,就由大財團接手。
這就是發展?這就是香港特色?這是是我們香港人想見到的變遷?這就是政府為人民做的事?
一個香港唯一一個碩果僅存的布市場,年尾就要關閉,這是香港人想見的事實嗎?
可能對很多香港人而言,對這個布市場沒什麼了解,不是學生,不是手作人,不是與工作有關的人,可能連香港有一個布市場都不知道,不清楚。
但對我們默默與這布市場牽上關係的人而言,這不但是一個布市場,還是一個尋寶的地方,更是一個人情味更濃的地方。
還記得有一次,走入去外表全不起眼的布市場裏,我選了一款布,想自製一個袋,我正在想買多少布才足夠,阿姐已經知我想點?介紹布料的質地,還提我幾多碼就夠了,最後還同我講,這個檔口不是我的,老闆走開,我幫他收住錢,對他人檔口的貨物熟識程度尤如自己的檔口,試問如果大家不是有在份同心,又怎能做到。
這個珍貴的布市場,是否因為發展就一定要拆?
這份難得的人情味,是否因為發展就要催毁?
荃灣有一個地方叫鱟地坊臨時街市,之前都是鐡皮屋,都是環境差,在前一兩年,政府拆了,但他們沒有起樓,是重建一個全新的市場,入面雖然沒有冷氣,但有風扇。入面有平租的(但看位置),亦有略貴租金的,但裏面買的貨和以前沒有分別,以前的商戶一樣存在,亦有新的商戶入去做的,環境變了,但地點無變,那份味道都沒有變。
為何荃灣做到,深水埗做不到?
香港碩果僅存的布市場,亦可以變成旅點吸引手作旅客,就如外國的魚市場,市集一樣,可以吸引世界各地的手作人,不只國內人,外國人亦可吸引到。只要政府願意做,願意走多一步,願意想多一步,就會有千萬的理由在原址保留下來。
就算搬走了,就算再覓址重建,但已經不是那個布市場,拆了那種味道。拆了那份感覺。
訂閱:
文章 (Atom)